區、縣(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人事勞動保障局: |
為切實提高培訓針對性和實用性,進一步發揮就業再就業培訓在促進就業、穩定就業中的作用,現提出如下意見: |
一、明確培訓工作重點 |
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培訓工作,提高培訓針對性和實用性,是提高勞動者素質、實現我市產業轉型的現實需要,是緩解就業壓力、保持就業穩定的重要措施,也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完善促進就業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市委〔2009〕10號)精神,解放思想,認真研究培訓對象,明確培訓要以提高勞動者素質為目的,以在職職工為培訓重點,以定單定向定崗培訓為主要方式,搞好培企結合,加大對企業急需人才的培訓補貼力度,加強職業能力建設工作。 |
二、加強培訓需求調研 |
(一)掌握用工需求信息。根據杭州市經濟發展的需要,結合人力資源市場職業供求分析和企業用工調研,了解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的用工需求,針對性地設置培訓工種,確定培訓項目,指導培訓機構開展培訓。 |
(二)把握不同人群的培訓意愿。了解勞動者的培訓需求,根據他們對提高職業技能的意愿確定培訓內容。強調培訓要建立在自愿的基礎上,反對在分解培訓任務時層層加碼,為完成培訓任務而培訓。明確就業再就業培訓統計口徑既包括失業人員、失地農民,也包括新增勞動力、未就業大學生和新杭州人。 |
(三)摸清培訓機構的培訓能力。根據培訓機構師資、場地及設備、培訓水平等方面的情況,按照不同的培訓項目,有意識地向受訓者推薦。同時,加強統籌協調,鼓勵和支持各類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依法開展就業前培訓、在職培訓、再就業培訓和創業培訓。 |
三、健全培訓激勵機制 |
(一)擴大享受財政補貼的培訓對象范圍。補貼對象包括城鎮失業人員、被征地農民、殘疾人、進城務工農村勞動者、大學生、城鎮企業在職職工、新杭州人及持《杭州市農村勞動力求職登記證》的人員。 |
(二)擴大績效獎勵范圍??冃И剟罘秶ㄅ嘤枡C構、創業導師和用人單位。對企業招用員工并組織開展崗前技能培訓的,給予培訓費用補貼;對企業開展在職職工技能培訓的,按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人數給予一定的獎勵。 |
(三)實行培訓鑒定補貼、績效獎勵與培訓效果掛鉤。培訓鑒定補貼以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專項職業能力證書)為前提。再就業培訓要以提高培訓后的就業率為目標。對培訓機構按技能培訓后的就業率給予獎勵,引導培訓機構切實重視和提高培訓后的就業率,發揮培訓對促進就業的積極作用。 |
四、拓展訂單定向培訓 |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對訂單定向培訓機構的培訓補貼政策,對訂單定向培訓合作企業提供政策扶持。加強政策宣傳,提高企業對政策的知曉率,擴大合作機會。 |
(二)拓展訂單定向培訓的對象。要從城鎮失業人員拓展到被征地農民,重點拓展大學生的訂單定向培訓。 |
五、注重培企結合 |
(一)鼓勵各類培訓機構與企業或其他用人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開展訂單定向培訓。引導和鼓勵培訓機構與各類職業中介機構合作,實現培訓與就業的良性互動。 |
(二)充分發揮企業培訓主體作用。發展具備一定培訓條件的大型知名企業或行業協會成為定點培訓機構,創造培企合作的良好環境,統籌協調培企合作教學資源,使培訓后的學員既可就地錄用、也可同行吸納。 |
六、豐富培訓內容 |
(一)強化分類實用技能培訓。對城鎮失業人員及失地農民,培訓內容因人而異,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以實用性為主;年輕且受過高等教育的,宜以技術含量較高的為主。對進城務工農村勞動者,培訓以城市用工量較大的初級技能為主。對大學生培訓要結合其專業背景,以推行“雙證制”為主。對企業在職職工開展在崗、轉崗培訓,對技術等級較高的在職職工,應增加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等培訓內容。引導企業建立健全培訓考核結果與崗位、待遇相銜接的機制。 |
(二)拓展和更新培訓項目。根據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及時調整充實《杭州市職業技能培訓職業(工種)目錄和補貼標準》。在市培訓補貼項目以外,各區、縣(市)可以根據當地實際自主確定若干培訓補貼項目。 |
(三)豐富培訓內容、改革培訓方式。開展技能培訓時,把職業道德、企業文化融入其中。推行“標準+X”的培訓模式,根據崗位需求,結合學員的年齡、文化、理解和接受能力等狀況,調整課程設置、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合理制定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課時安排,講課要力求通俗,突出實用性。并通過培企合作辦學、對口委托辦班等途徑,采取“送教到企業”等方式,開展在職培訓。 |
(四)大力推動創業培訓。積極推行和不斷完善SYB培訓、模擬公司創業實訓。對有創業愿望的培訓對象,提供創業培訓,加強項目開發、導師幫扶、小額貸款、稅費減免、后續扶持等“一條龍”服務,幫助其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并帶動更多人實現就業。 |
七、完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 |
(一)擴大職業資格證書的覆蓋范圍。根據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的需要,不斷滿足各類職業(工種)的鑒定需求,特別是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特殊工種。豐富和完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擴大企業技能人才評價試點工作,開展專項職業能力考核工作,使職業技能考核鑒定更加符合用人單位、勞動者對提高職業技能水平的需要。 |
(二)注重職業技能鑒定質量。樹立質量是職業技能鑒定生命線的意識,將“堅持標準、嚴格考評、規范操作”貫穿于鑒定工作始終。實現鑒定工作由擴大規模、注重質量向質量第一、兼顧規模轉變,維護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
八、強化管理措施 |
(一)完善培訓管理制度。健全教學管理制度和培訓資料檔案管理制度,實施培訓項目公示制度。 |
(二)打造培訓品牌。研究制定并落實就業再就業培訓品牌建設方案,引導各培訓機構打造培訓品牌項目,培育品牌培訓機構,讓其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 |
(三)完善培訓績效評估體系。完善就業再就業定點培訓機構定期考核評估制度,加強對定點機構的監督檢查,實行定點機構淘汰制。建立就業再就業培訓工作獎勵機制,落實各項獎勵政策,發揮培訓機構在提高培訓針對性和實用性中的積極作用。 |
九、落實培訓工作責任 |
各區、縣(市)勞動保障部門要圍繞提高培訓針對性和實用性的總體目標,切實加強領導,統籌培訓資源,強化協調配合,落實工作責任,加大宣傳力度,調動各類人員參加就業再就業培訓的積極性,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提出實施方案,認真抓好工作落實。 |
|
? |
? |
? |
? |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日
|
? |